11月26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该蓝皮书是反映数字政府建设最新进展,探索政府数字化转型路径,总结政府治理的典型经验,为新阶段提升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的首部年度权威报告。
据凤凰网广东获悉,该蓝皮书是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季主编的,反映数字政府建设最新进展,探索政府数字化转型路径,总结政府治理的典型经验,为新阶段提升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的首部年度权威报告。
数字政府建设价值优势发挥 疫情防控得到全面支撑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特别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极大地考验了中国数字政府和城市治理能力,同时加速推进了数字政府建设进程。结合数字防疫工作,数字政府展现出巨大潜能,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均不断提升。
蓝皮书指出,中国数字政府建设价值优势发挥,疫情防控得到全面支撑。
在疫情防控期间,数字政府发挥重要效能。相关部门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助力疫情趋势研判、人流实时分析、风险人员识别、抗疫物资调配等,快速切断传染链条,有效控制疫情扩散,有力支撑复工复产。
蓝皮书还指出,电子政务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打通卫生健康委、移民局、民航、铁路等部门数据,方便各地区各部门按需调用,实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健康码”的互通互认,为推动全国“一码通行”奠定基础。
同时上线“防疫健康信息码”服务,汇聚并支撑各地共享“健康码”数据6.23亿条,累计服务6亿人次,政务服务数据的互通共享在抗疫防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再比如,政府通过手机“云”办事,实现了政务服务“全程无接触、24小时不打烊”。国务院办公厅在各地区各部门配合与协同联动下,面向全国推出一大批高频办事服务,确保了疫情期间全国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
人才保障是数字政府建设基础 数字化转型需要复合型人才
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不仅对公众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公职人员,尤其是数字政府领导干部的数字化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保障是信息化数字化工作的重要基础,政府数字化转型中更需要懂技术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蓝皮书提出,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存在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的问题。
一是信息化领域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资源不足。既懂专业业务与行政管理,又懂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开发和管理的高质量人才“供不应求”,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复合人才和熟练技能人才。而建设一支能够熟练运用电子化、信息化技术的专业队伍需要长期的培训、锻炼、实践,当前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需求迫切,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紧缺。
二是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仍需提升。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往往能够影响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信息化意识不足、信息化知识储备不够、信息化能力不强直接导致领导干部信息化业务开展困难。提高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是促进数字时代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动因素。
三是人才引进与交流渠道不畅通。由于缺乏引进信息化人才的渠道,缺少人才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升的需求难以满足,目前对信息化数字化人才开展专门培养的高校和单位还比较少,缺乏适应数字政府发展要求的人才战略和措施。部分地区专家指导、交流合作的机会少,座谈研讨、实地调研无法深入,难以解决数字政府建设中面临的难题。
坚持系统化建设理念 严控数字政府安全防线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网络安全危机不容忽视,坚守安全底线至关重要。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建设协同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常态化网络安全保障机制,是促进数字政府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前提。
蓝皮书指出,应持续关注国际环境,不断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常态化网络安全信息通报机制,搭建统一的网络安全监测分析平台,为海量数据提供预警机制,大幅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在网络安全预警上不断提升突破。
此外,还需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设,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厘清数据生产者、管理者、使用者责任,建立数据常态化安全运营的管理体系,重视数据行为审计监测,确保数据安全使用、规范使用,探索和加强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彻底摸清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短板与漏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政务系统与政务信息资源安全,提升有关领导干部的信息化专业技能,增强网络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第三方运营、维护参与单位及人员的管理与监督。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蓝皮书还指出应尽快推动电子政务内网的互联互通。特别是为各部门与省、市、县级机构间信息传输提供必要的网络支撑,便于各部门利用电子政务内网开展涉密业务,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内网的作用。积极推进涉密移动办公系统建设和应用,提高办公效率。
“互联网+监管”工作稳步推进 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蓝皮书提及,2019年,各地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互联网+监管”工作的部署要求,积极推动本地区“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按照要求全面开展与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对接工作,推动构建形成统一规范、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全国“互联网+监管”体系。
一是各地区高度重视“互联网+监管”工作。“互联网+监管”工作是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各地区积极将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作为促进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的重要举措,不少地区将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把“互联网+监管”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全面加强工作统筹,积极整合资源要素,加快推进系统建设和改革工作,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障“互联网+监管”工作有力推进。
二是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主体功能基本完备。各地区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任务要求,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在全面梳理各类监管信息资源和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推动监管方式创新,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全程动态监管。
三是系统建设成效初显,创新经验和做法逐步形成。各地区依托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积极推动现有监管系统整合,实现各类事中事后监管数据汇聚,开展监管数据共享和深度挖掘,在实现监管信息全程可溯、监管部门协同化办公和智能化决策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创新经验和做法。
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全国标杆示范地位进一步巩固
蓝皮书指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典型代表,大胆探索,因地施策,注重创新引领,推出“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政府数字化转型”等多项改革举措,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许,对深化政务服务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得到全面推广,这些省份的全国标杆示范地位进一步巩固,推动形成了各地区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格局。
凤凰网广东从蓝皮书了解到,广东省针对群众、企业和公务员三大群体,推出“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三大移动平台,促进政务服务不断升级优化,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粤省事”平台已集成87种个人电子证照,上线1600多项高频服务,88%的事项实现“零跑动”,平台实名注册用户突破9100万人,日均访问量保持5000万人次以上、业务量1600万件以上。“粤系列”三大移动平台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形成“三箭齐发”的良好态势,积聚起庞大用户资源并形成渠道优势,成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核心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