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截至去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0亿元,其中深圳占比超过四成。下一步,广东将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设粤港澳“数据特区”。近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给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答复中,透露上述信息。
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的发展格局
根据答复,当前广东人工智能产业逐渐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珠三角为核心、粤东西北各地市协同联动,区域定位互补的发展格局。其中,深圳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及产业配套等优势,布局建设“鹏城云脑”“深圳市河套算力集群”等,力推鸿蒙原生应用发展,积极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先锋城市,2023年核心产业规模达800亿元。广州致力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高地,2023年核心产业规模达450亿元。
全省共布局建设11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广州、深圳先后获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两个先导区的省份。截至去年,全省人工智能相关企业48.9万家,数量居全国第一;人工智能相关上市企业数量1269家,约占全国总数的25%;人工智能产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4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当前,广东已形成从基础支撑到关键技术,再到行业应用的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在基础层,华为、腾讯、云天励飞等龙头企业在高端智能芯片、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传感器等细分领域,均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在技术层,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企业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应用层,大疆科技、优必选等企业在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垂直领域加速赋能。
根据答复,广东将全面推进“AI+”行动,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先进智能机器人。加快机器脑、机器肢、机器体、通用产品等产品研发生产,推动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制和应用。发展柔性交互、动态规划路径的协作机器人与自适应机器人等高精度工业机器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自2020年首次超过上海后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约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一,充分展现了广东制造业积极实施“智造”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
深化粤港澳三地数字化合作规则规制对接
数据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之一。去年底,广东省出台《“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深化粤港澳三地数字化合作规则规制对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广东将持续支持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建设,推动跨境数据规则对接,通过跨境数据流通交易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持续探索数据跨境安全流通规则。
提案和建议答复提出,广东还将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设粤港澳“数据特区”,搭建数据要素跨境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可信存储空间与流通平台,争取国家试点支持,在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基础制度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探索推动数据跨境共享和流通,打造数据要素市场“湾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