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广东省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工作会议上,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围绕“在全国率先研发人工智能辅助审判 探索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应用新路径”主题作交流发言。
2024年6月28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建成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率先启用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实现了全流程人工智能辅助办案,引领时代的司法审判新模式在深圳初步形成。该系统的成功实践,不仅探索了一条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而且印证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价值在于应用,“应用为先”是人工智能时代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价值追求。
系统应用基本情况
目前,系统已覆盖民事、行政、刑事三大诉讼全流程,贯通立案、审判各环节,深圳两级法院共开通账号3244人,使用7个多月来,共调用大模型完成定向任务4739521次,辅助法官阅卷17万余件,提供庭审辅助68000余件,辅助生成裁判文书16万余件,审判质效大幅提升,以新质生产力助力审判工作现代化效果初步显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对此做了专题报道,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70家单位前来学习,部分陆续引入使用。
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优势
一是全流程人工智能辅助,司法办案更为高效:覆盖立案、阅卷、庭审、文书制作四大环节85项流程,帮助识别重大敏感情形、归纳案件事实并实时溯源、梳理争议焦点并精准分析法律对策、生成完整文书并针对性说理,实现全链条赋能。上线以来,深圳法院平均结案时间缩短38天,上诉率下降24%,群众司法获得感大为提升。
二是全流程权威数据支撑,裁判标准更趋统一:系统建设得到上级法院和省市政数部门大力支持,整合最高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法信网等万亿级法律专业“语料”,接入58个省级政务数据接口,完成国内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预训练,上线“类案智推”“法答智推”模块,辅助法官精准匹配权威案例,促进裁判标准统一。
三是全流程落实司法责任,监督制约更加规范:恪守“辅助工具”定位,防止“机器判案”,各环节均由法官审核、修改、决策,司法责任始终由人承担。整个办案过程以严谨的步骤、详细的颗粒度全面展示,所有问题节点均可溯源,通过全流程自动提示、智能预警和动态纠偏等,实现裁判过程透明化、监管精准化。
四是全流程自主学习迭代,技术赋能更具活力:系统采用“用户反馈驱动”的调优机制,根据法官使用习惯和裁判结果动态优化模型,具备很强的自我学习和反馈能力,法官反馈“越用越智能”。
系统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汇聚各方资源,为研发提供政策、资金、算力、数据等坚实保障。
二是审判业务主导,深度融入办案场景,由一线法官主导设计,组建15个业务研发小组和11个基层法院应用小组,边研发、边试用、边完善。
三是安全第一,技术兼容开放,依托政法专网部署,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采用可演进式微服务架构,可本地化部署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可与公安、政务系统互联互通,推动跨部门协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