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逐渐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推进,从农村联产承包制开始然后推向城市经济改革和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这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路径的必然选择。通过渐进式改革、从点到面改革使我们避免了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休克疗法”带来的历史命运。当改革的车轮进入新的世纪,这种重点突破的改革已经出现许多弊端和历史的局限性,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协同已经成为继续发展的掣肘,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新时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继续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那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其中就包括要“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和国防军事多领域的改革,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正确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以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开放40余年,我们经济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但是,从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维度来看,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在民生保障上还存在短板、社会治理方面还有弱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强调在发展中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的进展。在民生建设上,我们通过解决温饱问题、精准扶贫,逐渐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我们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好不好”的问题;新发展阶段,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解决“优不优”的问题。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转型新时期,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有利于扩大内需,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积极引导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的健康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新发展阶段,经济与社会关系越发紧密,社会建设不仅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社会建设民生服务需求正在成为经济建设的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经济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系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意味着要聚焦民生关切,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确保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力量。然而,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上成就很大,但是由于没有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常出现市场和资本的过度逐利,导致社会公平问题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从最初的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一直在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寻找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科学定位。在此过程中,通过运用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效益好的领域,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为预防市场失灵问题,我国强化了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职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方面,目前尚有不少短板弱项,这会影响经营主体的活力、创造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需要我们继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通过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针对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以及公共产品缺失等问题,政府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完善,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基础性行业加强规划、监督和引导;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通过推动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同时,要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效率通常侧重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技术进步来提高生产效率,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做大蛋糕”。公平则着重于社会成员之间在权利、机会和成果分配上的平等和公正,侧重于“分好蛋糕”。公平的实现是要从根本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放眼国际社会,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就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而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把握好二者的辩证关系,不能因为过度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否则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固化、社会不公平感增加等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不能过于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否则会削弱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最终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平衡,在做大蛋糕中分好蛋糕。例如,在经济领域,通过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效率,同时,通过税收调节、社会保障等手段来促进公平分配。除了初次分配外,加大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力度。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在社会领域,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差距,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的统一。活力是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社会各群体创造力的竞相迸发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也蕴含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通过激发经营主体的活力、鼓励创造和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持续进步,它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与社会公平的激励机制来实现的。秩序是指通过法律、制度和道德来规范社会各主体的行为。良好的秩序为人们创造力的迸发和潜力的发挥提供基本前提,它包括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的市场秩序、有效的社会治理等,可以保障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稳定,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社会的运行提供可预期的规则和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为了管理有序而活力不足的历史阶段,忽视经济发展,致使国民经济滑向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我们经历了活力有余,经济快速发展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秩序不足的历史阶段。“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是我们需要突破的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入了追求活力与秩序相统一的发展阶段,取得了相应的改革成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继续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需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改革那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创新制度安排,构建一个活力与秩序相统一的社会。例如,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放宽市场准入,又要加强市场监管;在鼓励创新创业的同时,也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等等。总之,妥善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原因在于我们妥善把握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持续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才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才能为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经济支撑,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国家安全稳定的环境为基础保障的。如果没有安全稳定的环境,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发展就无从谈起。例如,在经济领域,如果金融体系存在风险、关键技术和产业供应链易被“卡脖子”,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在社会领域,如果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得不到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威胁。经济发展是安全稳定的基础,安全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所以说,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关系。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继续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在具体实践中,要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现代化建设筑牢安全屏障。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过度强调安全而限制了正常的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安全的根基;在发展中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更好维护国家安全。因此,要坚持系统观念,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有效的措施,统筹谋划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行稳致远,国家长治久安才有切实保障。
作者向春玲,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